一、 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选取的教学任务(内容)运用教学理论、落实教学文件、分析教学环境、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示范技能操作、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教学团队应主动落实国家及省有关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范)、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相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技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根据选取的教学任务(内容),分析既定教学环境,合理运用教学理论,准确分析学情现状,科学确定教学目标,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采用适当的教育技术,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限定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反思与诊改,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
既定教学环境应综合考虑比赛各环节现场环境、自带设备搭建的教学环境、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环境、战“疫”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创新、重构职业教育教学要素,借助数据挖掘、虚拟现实等技术思维,赋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教学的组织实施还应注重实效性,注重教学材料选用的规范化,注重教学案例引用的典型化,注重技术手段采用的合理化,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实现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的动态采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涉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还需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注重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注重教学实施的项目化。涉及理实一体的教学还应注重示范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注重解决技术技能培养中的重难点问题,注重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教学团队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协同;要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职业、精进专业、热爱岗位;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
二、 比赛时间、地点与对象
2023年3月10日(暂定),8:20~17:00,校级比赛,明志楼2号会议室。
参赛对象:学校在岗在职教师(含兼课教师)。参赛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礼仪,无学术不端行为,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持有相应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且满两年(2020年12月31日之前获得);近两年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且每学年至少完成80个学时(2020年9月1日算起,只计算实际任教学时,不算其他工作折合学时)的教学任务;身体健康,能正常完成比赛任务。
2021年以来获得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的参赛教师不得参赛。
三、 项目分类、评价要素与组队要求
(一)项目分类
参赛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课堂讲授型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型专业课程三个项目。专业课程选取须符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课程对应的专业信息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准。
公共基础课程项目须选取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参赛,且课程的规定学时不得少于18个;课堂讲授型专业课程项目须选取适合课堂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参赛,且课程的规定学时不得少于36个;理实一体型专业课程项目须选取适合课堂讲授和实训示范一起进行的专业核心课程(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且每个学时含有关键技术技能操作与示范的内容)参赛,且课程的规定学时不得少于36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本类型课程项目的选取应避免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和教具。
(二)评分标准
见附件4-3。
(三)组队要求
组队以教学基层单位、开设课程的相关部门为单位进行。各项目均以教学团队形式参赛,成员限定3人,不得缺员参赛,不得跨专业组队;教学团队应结构合理,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每位参赛教师限报1个项目,且真实承担相应项目类型的课程教学任务(含实习指导);在符合专业组队的前提下,不同单位(部门)可联合组队报名,联合组队占用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参赛名额。
参赛专业须是学校近2年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备案并实际开设的专业,课程须是确已实施的课程。各单位(部门)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各课程不得重复,专业课程项目各课程及所属专业均不得重复。
“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须组队参赛,参赛名额单列,项目类别不限。鼓励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学成果奖主持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45岁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已立项建设校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团队的单位(部门)至少有1名教学团队成员参加比赛。
四、 参赛办法
现场讲解及实际教学环节。本环节分讲解教学设计、实际教学实施和介绍教学实施报告三个部分,由团队随机分工合作完成。团队成员角色分工由各团队自行决定,成员分工及展示次序为:第一完成人先讲解教学设计8分钟;第二完成人后实施实际教学8分钟(无学生,理实一体型课程项目还须示范关键技术技能操作,所需设备自带);第三完成人最后介绍、展示教学实施报告5分钟。换场时间计入展示时间,建议3段ppt合成一个。
现场随机提问及答辩环节。赛场评委根据现场讲解、实际教学等情况和相关材料随机指定任一位参赛选手进行提问,被指定选手综合运用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回答问题并阐述观点,提问须覆盖到所有参赛选手。答辩环节3分钟,提问涉及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重大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职业教育教学文件;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系统化教学设计、课程(学科)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的职业教育应用;选手作品、实践经验与上述因素的适切度。
参赛团队需随身携带参赛教案2份和教学实施报告1份(具体要求见附件4-2)。
五、 奖励设置
每学院限1~2队参赛,根据报名队数设定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队数分别为参赛队的10%、20%、30%。学校择优推荐符合相关要求的获奖团队参加省级比赛(按照省赛下达的三类课程的名额和校赛成绩综合决定)。
六、 评价标准
各类课程评分标准见附件4-3。
七、 其他事项
1. 各二级学院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院内比赛组织管理工作;
2. 各二级学院至少提前10天将参赛汇总表、提前3天将参赛文档电子版交教务处李卓君老师,并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参赛文档进行评分,未按时提交的该项记0分。
3. 资格审查。各学院须配合教务处认真审核相关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如专业备案、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参赛教师身份、实际授课等情况。参赛教师资格审核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数据为准。